东亚杯男足首轮,国足0-3不敌韩国队,这场惨败再次引发了外界对中国足球的热议。《体坛周报》记者马德兴撰文指出,中国足球根深蒂固的问题不会因为换帅而有本质性的改变,从比赛过程到深层原因,都值得深思。
马德兴直言,不能说国脚在这场比赛中不拼、不想打好,但竞技足球终究靠实力说话,必须承认现在中国足球与韩国足球的差距就是这么大。尽管年轻球员在近两年的热身赛中多次战胜韩国队,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层面的优势能转化为成年队的差距缩小。
就中国足球的现实而言,更换主教练难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虽然久尔杰维奇率队0-3输球,但换成其他任何外教,大概率也会是类似的悬殊比分,因为中国足球的水平不会随教练变动发生本质改变。更何况,久尔杰维奇率队参赛仅磨合五天,而韩日两队主帅洪明甫与森保一执教已久,球队技战术打法早已被球员熟悉,0-3的结果并不意外。
久尔杰维奇接手后,将国足技战术从过去的442、菱形中场改为4231,这需要球员重新适应。尽管队员可能更熟悉4231,但不同教练要求不同,且对阵韩国队首发的黄政宇与高天意是首次搭档,不能简单判定4231不适合国足。
比赛结果需结合对手战术来看。洪明甫安排韩国队采用343,实战中转换为3241,两名边翼球员能上能下参与进攻,让国足防不胜防。由攻转守时,边翼回撤形成五后卫,前场展开逼抢,切断中国队中后场与前场的联系,导致三条线脱节,中国队无奈只能大脚向前,频繁丢失球权。这种情况下,球员基本功不足、个人能力欠缺等问题全面暴露,简单批评球员“出工不出力”并不公平,没有硬实力支撑,拼搏也难以见效。
0-3的结果在意料之中,很大程度与赛期及联赛水平有关。韩日多年以本土联赛球员参加东亚杯,中国队也以中超球员为主,但中超水平远低于K联赛、J联赛。亚冠赛场靠外援能弥补部分差距,而东亚杯无外援,差距进一步扩大。
比赛仅20多分钟,韩国队2-0领先时,中国球员就出现体能透支,平时在中超生龙活虎,到更高水平舞台只能应对20多分钟高强度对抗,频繁抽筋正是竞技水平低下的体现,韩国的天气也加剧了体能消耗。中超若不提升强度、节奏,难以跟上亚洲足球发展步伐。
U16国少队在和平杯表现尚可,但此前国少队从小大比分惨败,进入国家队后更难与韩日抗衡,换教练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中国足球现状是10年前埋下的“祸根”,优秀球员成长需长期培养,如今0-3的比分更多是过去问题的体现。
只有青少年精英能与强队对抗,中国足球才有希望,但当他们进入中超,低水平联赛可能将其“同化”或“吞噬”。因此,中超必须从竞技层面全面改革,否则即使是希望之星,也会很快失去光芒,这才是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